全球市场的高通胀和利率上升给依靠固定收益投资获取稳定收入的投资者带来了挑战。不过,高净值人士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应对这些挑战,比如投资私人信贷等浮动利率(可变利率)工具。
了解利率上升和通胀压力
全球央行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控制通货膨胀。英格兰银行、加拿大银行以及最近的美国联邦储备银行都提高了基准利率,以抑制通胀压力。在本地市场,澳大利亚储备银行(RBA)采取了更为激进的立场,连续加息以应对不断上升的通胀。
通胀上升有两大影响。首先,近四十年的债券牛市可能即将结束。不过,这对依赖固定收益的投资者来说并不一定是坏消息,因为较高的收益率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未来回报。这也意味着过去有利的通货紧缩市场环境不再是必然。其次,债券与股票之间的相关性可能再次转为正相关--这是历史上通胀率超过 4% 至 5% 时出现的趋势。虽然这并不完全是负面的,但它确实表明,依赖固定收益获取定期收入的投资者应该重新考虑传统的 60/40 增长-防御投资组合配置。
此外,全球市场正在经历企业债券收益率相对于政府债券溢价的调整。随着各国央行提高基准利率,并平仓通过量化宽松政策(QE)积累的资产,市场流动性正在下降。即使央行不积极出售购买的债券,它们也可能选择不将到期资产的收益再投资。无论哪种情况,流动性都在从公共市场撤出。
对流动性减少的预期主要是出于对利率上升的担忧。如果央行过于激进地收紧政策以抑制通胀,就有可能引发经济衰退。经济衰退可能会扩大信贷息差,增加违约的可能性,尤其是较低质量的公司信贷发行人。虽然近期出现经济衰退的可能性较小,但在不久的将来,经济衰退的风险可能会上升。
高净值人士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寻求稳定收入?
由于债券收益率上升和公司信贷息差扩大,固定收益投资如今似乎比几个月前更具吸引力。然而,前景依然不明朗。我们仍处于紧缩周期的早期阶段,预计将进一步加息,而加息能否有效遏制通胀仍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投资者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确保他们的投资组合能够在充满挑战的全球市场中获得丰厚的回报。
应对公共固定收益市场的一些不利因素的方法之一是投资私人信贷。作为另类资产,私人信贷不公开交易,因此与公共固定收入投资相比,受大盘调整的影响较小。私人信贷的另一个优势是,其相关资产池通常比公开交易的固定收入产品更加多样化。在经济衰退时,多元化的私人信贷基金可能比单一资产、高度集中的固定收入投资(如政府发行的债券)表现更好。
投资者若想使投资组合多样化,减轻通胀压力,应探索其他创收策略,如私人信贷、浮动利率工具和多样化收入流。平衡兼顾的方法将有助于驾驭当今复杂多变的金融环境。